6月24日,《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召开。本场发布会介绍了《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相关内容,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为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发展改革委深入调研,认真学习国家、省有关文件和产业政策,结合菏泽市实际,在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起草、印发了《意见》,提出了菏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意见》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园区功能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数字赋能升级等重大工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高地。
《意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创新供给,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集群集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拓展创新链,提升生态链。坚持绿色低碳。推行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方式,强化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工艺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出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具有“撒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完善资源要素共享机制,打造一流的产业生态系统。
全市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左右,到2027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左右,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00家;到2027年,达到400家左右。
产业生态更加优化,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过1000亿元的集群1个,过100亿元的集群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600家和1000家;到2027年,分别达到700家和1200家。
生物医药产业。菏泽市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与装备等,着力完善提升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加快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全省最优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0亿元;到2027年,达到1200亿元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的新模式,提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机电设备制造基地。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到2027年,达到350亿元左右。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到2025年,装机规模达到700万千瓦以上;到2027年,达到800万千瓦。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电磁新材料、纤维新材料、建筑新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10亿元以上;到2027年,力争达到360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大数据、信息服务等,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到2027年,力争达到15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到2025年,高耗能行业节能标准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医养健康服务业、创意创新服务业、精品文化旅游业、现代金融保险业等,到2025年,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8%左右;到2027年,达到60%左右。
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强链、建链、补链、延链,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的优良产业生态。
园区功能提升工程。完善提升现代医药港、东明新材料产业园和成武机电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承载功能,重点抓好交通通讯、供电供热和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金融保险、科技咨询和商贸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抓好精细管理、一体运作和高效服务等“软件”设施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打造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加强密切合作,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塑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数字赋能升级工程。打通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以数据供应链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构建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产业体系。
健全推进机制。协调各级各部门工作力量,研究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与本意见提出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相衔接的实施方案。
强化项目支撑。加强土地、能耗等要素全市统筹和对接,重点支持“零排放”园区建设。健全领导包保、定期调度、观摩评比等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实施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和周期滚动。同时,每年引进一批投资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项目。
抓好督导考核。构建评估、督查、考核闭环工作链条,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检查,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对推动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县区和市直部门予以表彰或表扬,对推进不力、工作落后的县区和市直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更多精彩等着您